特色小鎮三大開發邏輯
對于政府來說,特色小鎮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平臺,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是促進城鄉統籌的重要手段,是推動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其目的是要通過特色小鎮的發展,促進產業發展升級、推動城鎮化發展進程、帶動新農村建設,擺脫傳統城鎮發展中依靠土地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的增長模式,搭建一個創新創業的空間,實現自我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民生。因此特色小鎮的發展需要滿足政府在產業化、城鎮化、帶動性方面的發展訴求。
企業是特色小鎮開發的一大主體,更是市場化運作體制下彌補政府短板、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角色。其價值一方面體現在資本能力上,企業以強大的資本能力及融資手段,通過PPP模式,能夠解決政府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體現在市場化的運營模式上,企業有著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較強的風險管控能力以及強大的項目運營能力,可以很好的彌補政府在小鎮運營上的缺陷。但無論提供何種服務,企業追求的是與其付出相匹配的利益。
產業發展,帶來的是人們生產與收入方式的變化,保證了農民離開土地后按照城鎮方式生活的基礎,產業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城鎮發展的背景與推動力。以特色產業本身為基礎,在縱向維度上,往上向研發延伸,往下向應用、營銷、管理、服務延伸;在橫向維度上,與旅游、教育、會議等泛旅游產業廣泛融合,實現全產業鏈聚集,形成小鎮產業結構,從而構成人口與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礎。但由于小城鎮產業要素支撐不足,產業發展非常困難。
以“旅游吸引核”為基礎,通過旅游的“搬運”功能,將會形成大規模的外來游客的聚集。游客的到來就意味著消費的形成,而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消費,已經超越一般理解的旅游消費,是一種復合消費結構:不僅包括景區門票等直接消費,還包括農產品、藝術品、收藏品、文化紀念品等購物消費,以及文化體驗、娛樂活動、運動康體、養生理療、養老服務、會展培訓、祈福修學等服務消費。有消費需求,就會有市場供給,有市場供給就會形成產業生產。因此,游客的消費聚集為泛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特色小鎮策略
特色小鎮規劃內容
1個定位策劃+5個專題研究+2個提升+1個空間優化落地
1個空間優化落地: 最終通過一個空間優化落地規劃落實所有規劃設想,并明確實施步驟。
特色小鎮的發展
第二階段:小城市+企業集群
我們大多自己擁有一個產業集群,相對于之前的1.0產業來說,更為豐富,規模也更大,從村落的產業發展為小鎮的產業集群,對于經濟的帶動性也更強,以浙江一帶的小鎮為代表。
第三階段:小鎮+服務業
我們不僅僅發展傳統產業啦,旅游等服務業也加入進來了呢,我們會通過把小鎮的歷史文化進行傳承和展現,從而帶動旅游服務業的發展,休閑、養老、養生、觀光······,我們的產業隨著服務業的融入變得豐富起來。
第四階段:小鎮+新經濟體
我們將會進入城市,成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主要手段。以前的小鎮產業啊,對于城鎮的整體規劃、環境保護、居民就業等問題比較忽略,而我們將會在小鎮的整體管理,工作空間、居住空間、休閑空間等的規模布局,土地政策等,進行更具有發展空間的規劃,也就是城市修復,形成新產品、新結構、新生態的新經濟體!
案例賞析
其他專題
2014年底浙江提出特色小鎮的概念,并迅速將其打造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引起全國關注。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并于同年10月24日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進入這份名單的小鎮共有127個,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得出。
2016年2月份,國家發改委出面組織了一場特色小鎮的專題發布會,浙江、貴州兩省特色小鎮具體負責人談了相關經驗,浙江、貴州被視為特色小鎮發展的典型地區,伴隨中央的肯定與推廣,特色小鎮迅速推廣,多地開花。
2016年2月,《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特色鎮發展,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信息產業、先進制造、民俗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鎮。
2016年3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鎮,因地制宜發展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
2016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2016年8月,《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國32個省市區推薦上報特色小鎮,將推薦小鎮類型分為工業發展型、歷史文化型、旅游發展型、民族聚居型、農業服務型和商貿流通型。
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個特色小鎮名單,其中北京市的房山長溝鎮、昌平小湯山鎮、密云古北口鎮位列其中。
2016年10月,政策層面,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快美麗特色?。ǔ牵╂偨ㄔO的指導意見》,從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角度詮釋了特色?。ǔ牵╂偘l展的路徑和措施,其對產業和生活的認定十分明確。
2017年住建部發布了《關于做好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第二批特色小鎮的推薦數量擴大到300個,全國特色小鎮建設任務重大。
以旅游為引擎的泛旅游產業聚集結構
以特色產業為基礎,發展旅游產業;以旅游的十二要素為內容,打造泛旅游產業集群結構。
特色小鎮不完全是旅游,但又必須是旅游;每一個特色小鎮都是一個以4A景區為主導的旅游目的地。
新型城鎮化架構
智慧化與互聯網引擎
人口聚集,帶來城市居住及配套服務的發展,進而形成城鎮化架構。
以通信和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游客互動體驗為根本,以便捷優化管理為保障的智慧化旅游,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因此,特色小鎮是以“雙產業”即特色產業與旅游產業為主,“三引擎”即產業引擎、旅游引擎、智慧化及互聯網引擎相協調,“三架構”及產業鏈整合架構、旅游目的地架構(景區)、城鎮化架構共同支撐的發展架構。
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新興產業,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是具有“自我造血”的產業小鎮。
特色小鎮開發基礎
特色小鎮規劃要點
根據區位等資源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找出自身特色,組織好,精準定位。對小鎮名稱、組織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融資模式等內容進行明確定位和策劃。
重項目落地。找到有基礎的產業項目,做精做強,在空間上落地。用地性質、開發強度、建設時序都要落地,在圖紙上都要標注,并且這是特色小鎮規劃的重點內容。
傳統規劃注重量的發展,忽視質的提升;更注重基礎設施的完善,解決有無問題,忽視服務水平的高低;特色小鎮規劃注重高質量的、復合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規劃,要加強設施建設,提升服務水平?;A設施基于服務圈的理論配置,要小而綜,適合小城鎮特點,達到一定標準,并輻射周圍鄉村和地區。
特色小鎮不僅要有特色還要有文化,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要建設有品質,有內涵,有吸引力,要建設成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而不是一個空殼。挖掘、傳承、發展文化變得尤為重要。文化要有歷史、有人物、有故事,要鮮活。挖掘和整理后的傳統小城鎮文化要在空間上予以體現,要提供文化場所,要在建筑、雕塑、小品、題匾、園林上予以反映,形成新的城鎮“八景”。還要不斷結合當前的形勢歸納和總結,傳承并形成當前的文化。
傳統小城鎮規劃重視硬件的規劃并不注重活力等軟件的打造,本次特色小鎮規劃需要集聚人氣和創造活力。有條件的可通過旅游的方式提升吸引力,旅游設施、旅游線路都要有所規劃;旅游項目要注重中低端消費,考慮聚集人氣項目,比如夜宵一條街、跳蚤市場等;北方地區要有冬季的活動場所,南方地區要有雨季的活動場所;增強活力,積聚人氣,防止鬼鎮出現。
特色小鎮規劃應具有超前意識,體現時代要求。應廣泛應用互聯網、智慧綠色發展理念。互聯網代表著先進的技術,而傳統小城鎮在城鎮形態中是相對落后的,本次特色小鎮規劃要用傳統空間形態承載先進技術,用智慧手段解決小分布散,相互之間有一定距離的問題,通過信息流避免無效的行動;綠色化、信息化還可以解決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問題;未來建設成比城市還讓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空間。特色小鎮應該利用先進的理念和技術,提供優越的發展條件。針對綠色智慧發展需要專門做導則或專項規劃,作為專篇來進行設計。
特色小鎮管理機構要小,管理上要精簡,要用復合的管理機制,避免大布置。要加強城鄉建設管理,加強去僵存新的機制設計。對于專門的人員、機構、管理方式,突出高效和創新。特色小鎮的體制機制要高效,要變革,要注重建設管理機構及管理方式的設計,這也是特色小鎮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規劃類型很多、內容很多,而特色小鎮規劃是橫向多規合一、縱向多個層面規劃的結合,是多維度、高度融合的綜合規劃,本身是一個多規合一的規劃。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空間規劃,是綜合社會和管理的規劃。鎮里本身也是各種規劃的集合、整合。各部分綜合規劃內容需要在成果中明確表現出來。
傳統規劃注重空間結構、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本次特色小鎮規劃是在傳統規劃的基礎上突出特色——空間特色、產業特色等以特色為導向的規劃。有無特色將作為評判特色小鎮規劃好壞的關鍵。
特色小鎮建設應該走精明收縮(精明增長)的道路,避免建設規模過大,反對粗放式建設,反對快速式建設,反對一窩蜂式建設。應堅持緊湊布局和集約節約建設用地的原則,避免攤大餅式,根據自身資源和產業基礎及其分布情況,盡可能完善現有建設區。
特色小鎮要以不低于城市的標準來建設。建一個成一個,建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百年老鎮。
以往的小城鎮規劃重視規劃期末藍圖的編制,而忽視近期建設規劃的安排。特色小鎮規劃應注重近遠結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設規劃的相對完整,是注重實效的建設規劃,合理定位布局,項目科學落地。特色小鎮規劃不是墻上掛掛的規劃,不是研究,而是實際可操作的規劃,是規劃、是設計、是施工圖、是能指導建設的具體圖紙和方案。
特色小鎮規劃是從一些有活力、有產業前景的街區進入的一個激活式的規劃,激活城鎮活力,而不是一個以邊界為目標的規劃。以活力地區打造為引擎,有產業,有帶動項目,以活力復興為重點之一。
產業
特色小鎮,首先是產業之鎮,是一個產業的空間載體。特色小鎮的打造,必須與產業規劃統籌考慮,小鎮的繁榮,也必須要有產業支撐。發展特色小城鎮應從產業抓起,依靠產業集聚人口、發展經濟、提供服務。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實現產鎮統籌和協調發展,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從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從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為中國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和支撐。
文化
特色小鎮,不僅僅是產業的集聚、融合,其地方文化、休閑文化的魅力,也將是特色小鎮的重要元素。特色小鎮的文化特色,要注重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挖掘文化內涵,形成小鎮個性文化,并將這種小鎮文化植入小鎮建設的各個層面和領域,從而增強企業與居民的文化認同感。文化名片是地域品牌的象征,它代表一個地域的整體文化形象,凝聚地域文化精華,是進行地方特色化發展的重要突破點。
旅游
與傳統小鎮相比,特色小鎮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它不是簡單地作為一種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時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和貿易、休閑、度假的場所。因此,從道路、交通、環境、建筑風貌,到功能布局、各類設施,從休閑、娛樂,到餐飲、商貿,在充分滿足居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從打造生態旅游小鎮的思路出發,精心打造,務顯“特色”,使生態旅游業、現代服務業,成為小鎮賴以發展的產業之一,為小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
社區功能
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應是高標準規劃、高起點打造,無論是環境設計、建筑外觀、功能布局、能源利用,還是生活設施、現代服務,都應從現代化、人性化的角度著手建設,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品位,既能吸引和滿足小鎮居民工作和創業的需要,也能使其感覺小鎮生活的舒適和自在,增加對小鎮社區的心理歸宿感。
綜合來看,特色小鎮上述四個功能的疊加融合,才是特色小鎮的應有內涵。這四個功能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融匯于一體,優質的產業是小鎮立鎮之本,文化是小鎮之魂,旅游是小鎮之美,社區是小鎮之生,只有這四位一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的核心在于“一小六特”
一小
特色小鎮以不大于10平方公里、10萬人口為宜,且在實際工作中以一批不超過3至5平方公里和3至5萬人的鎮及產業集聚區為主。
六特
特色小鎮的特是小鎮發展的競爭力所在,一方面特是區域文化資源稟賦、發展現狀、歷史傳統不同,因此區域各自適宜發展的產業不同??紤]的前提是該產業在區域是否有發展的土壤。
一是產業之“特”
特色小鎮的產業是在對當地資源文化稟賦以及歷史傳統、市場環境梳理下凸顯出來的產業。簡而言之,就是具有能“自我造血”的產業或者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業。
二是機制之“特”
機制上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模式,即主辦開發運營商模式。
三是功能的“特”
特色小鎮是一個整體,有明星企業,甚至可以說某些小鎮就是依托一些企業而發展起來的,一諾規劃認為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這些明星企業的領頭羊作用,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形成服務產業,形成集聚效應,培育區域經濟活力,帶動產城鄉一體化。
四是外貌之“特”
抓住小鎮獨特的文化,順著地脈、市場來梳理小鎮生長的機理,從而把打造小鎮由內而外的“美而特”。
五是人群之“特”
人群的特是建立在特色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小鎮特色產業的確立,從而吸引聚集具有相關行業和知識背景的人向區域內聚集。這是特色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
六是位置之“特”
并不是任何小鎮都可以納入特色小鎮的體系下,一些遠離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無核心資源的區域產業構建是存在困難的。目前,特色小鎮主要位于城鎮周邊、景區周邊、高鐵站周邊及交通軸沿線,適宜集聚產業和人口的地域。
5.以產業鏈開發及房產開發為盈利核心
旅游目的地架構
相關文章:
特色小鎮專題(一) | 回首2017,展望2018,特色小鎮的路怎么走?
特色小鎮專題(五) | 當初的爛桿村,現在的袁家村,如何演繹成為旅游界的一個奇跡?
特色小鎮專題(六) | 北方版烏鎮,如何成為旅游界的一匹“黑馬”?
特色小鎮專題(七) |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康養小鎮將迎來發展黃金期!
特色小鎮專題(八) | 脫胎換骨,構建現代化生態小鎮,助力美麗中國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