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上,研學旅游是指飽含學習和求知欲望的旅游主體,離開常住地點,進行異地探求尋知的旅游活動。
狹義上,研學旅游主要是指學校組織的,由青少年學生作為旅游主體而開展的具有獲取知識、體驗生活的校外集體活動。學校通過開展有計劃、有組織的集體旅行活動,讓學生投入到真正的社會環境,感受生活,豐富他們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了解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培養他們的個人認知能力和實踐創新精神。
以團體活動為主,帶有很強
的目的性
研學的基本特征
首批中國研學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公布
研學旅行策略
研學旅游游程中必須有教師指導或者有年長的同學幫助,這是保證研學旅游質量、實現研學旅游目標的必要手段。日本神奈川大學的中國語學科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旅游日語專業合作,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前往上海、杭州開展“修學旅游”。在中日兩國老師的指導下,中日同學分成不同的任務小組,有的需要在游覽過程中拍攝特定的景點以充實教學資源庫,有的需要采訪游客并分析不同景點對日本游客的吸引力,有的則需要體驗公共交通并比較兩國的異同。在此過程中,教師將觀察學生的表現并結合任務的完成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應該說教師的存在,才能寓教于游,才能真正將“游”與“學”捏合成一個整體,從而體現研學旅游的價值。
四是研學旅游產品要豐富
研學旅行活動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組織的學生集體旅行,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對學生而言,參與研學旅行不僅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還能讓他們體驗與同齡伙伴集體出游的樂趣。對家長而言,研學旅行對孩子具有更強的教育價值和功能。對學校而言,研學旅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集體意識,加深學生對自然、社會、文化的理解,豐富教育的內涵,具有校內學習無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學旅行活動的價值和意義得到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廣泛認可。
3.開發利用了社會資源
研學旅行活動需要學生走出學校,外出旅行,這就要求學校充分開發利用社會資源。首先,學校要從旅行路線中篩選有教育價值的資源,并圍繞相關的資源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其次,學生的外出旅行還需要相應的社會機構支持和配合,學校要與這些社會機構進行反復溝通和磨合,建立一定的工作機制和合作關系。例如,各地旅游景點需要提供適合學生的講解和服務,旅行社要針對中小學生特點,設計安全性高、價格較低的出行方案等。
1.學生安全問題帶來諸多困擾
研學旅行活動參與學生人數多,每次外出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學校的組織管理和安全保障壓力很大,這也是很多學校校長和教師不愿意組織研學旅行活動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學生集體外出,在校外活動多日,學生每日的飲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種參觀考察活動,隨時可能出現各種意外情況,而每次帶隊外出的教師人數有限,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學校就要面臨來自家長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社會的多方壓力和責難。很多家長盡管能夠認同研學旅行的價值,但是對學生安全問題的擔憂,使很多學校在能否讓學生參與研學旅行這個問題上躊躇不定,猶豫不決。
中小學有效實施研學旅行的策略
精心做好課程設計
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的推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地教育、文化、旅游、交通、
安全等多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做好課程資源體系、組織管理體系、安全責任體系建設,建立經費籌措機制,才能推動研學旅行工作積極健康發展。
《意見》中要求:“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做到立意高遠、目的明確、活動生動、學習有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弊龊醚袑W旅行課程設計,是提高研學旅行活動質量的根本保證,學校在進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時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活動目標和內容的多樣化
學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根據旅行路線篩選出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結合學生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進行設計。研學旅行活動是面向學生集體開展的,學生的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研學旅行活動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但也要盡量避免僅設計單一的目標和內容,而是應該廣泛、深入地進行教育資源開發,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在一次旅行活動中設計多元化的目標和內容。
2.活動方式的實踐性和探究性
實踐性是研學旅行要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兑庖姟分兄赋觯骸把袑W旅行活動時要因地制宜,呈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與日常生活不同的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參與體驗?!币虼?,學校在設計研學旅行活動時要更加關注活動的實踐性,避免只讓學生簡單地參觀和聽講解,而是應該設計更多實踐性和體驗性強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和體驗的過程中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豐富感性認識,提升理性思考。
此外,研學旅行還包括“研”,也就是學生要在旅行的過程中,針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開展一定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校在進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時候也要考慮為學生留出開展個性化研究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引導學生在旅行過程中,多方面搜集與當地風土人情、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相關的信息和資料,開展調查、訪問、考察、實驗、設計、制作、探索、發現等方面的研究活動,將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起來,為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成長空間。
3.活動過程的自主性
研學旅行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學校在進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時候,需要關注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在設計方案的階段,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能力,引導他們適度參與到方案設計當中,例如旅行路線中參觀景點和學習內容的選擇,出行方案的設計和交通工具的選擇,以及當地特色食品的選擇等,活動中各個程序都盡可能由學生自主設計完成,教師只是從旁協助和支持
。
健全安全保障措施
《意見》中指出:“研學旅行要堅持安全第一原則,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保障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同時,不能因安全問題因噎廢食,阻礙研學旅行工作的開展?!?/span>
1.制定安全保障方案
學校在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前,要根據旅行路線制定詳細的安全保障方案,從出行、食宿、活動等多方面確保學生安全,并做到各項安全責任落實到人。出行前,學校要投保師生意外險、校方責任險,與家長和委托的旅行社簽訂安全責任書,明確各方責任。同時,還要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報備,接受審核。
2.制定安全應急預案
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前,學校應安排相關人員提前考察整個行程,針對旅游出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包括自然災害、道路交通事故,以及其他各種可能對學生安全帶來威脅的因素,制定出安全應急預案,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及時有效采取措施。
3.開展安全教育
行前準備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對參與活動的教師和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很多學校在研學旅行任務單中都詳細列舉出各種安全注意事項,提醒學生注意活動安全。盡管如此,出發前學校還是要開展切實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和教師安全防范意識,確?;顒影踩?。
激發教師參與的熱情
研學旅行是學校組織的教育活動,需要學校教師的廣泛參與。盡管承擔研學旅行的社會機構以及旅游景點可以安排講解人員,但教師在研學旅行中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提高研學旅行的質量,學校要引導各學科教師積極參與到研學旅行活動的設計和指導過程中,從前期的考察和學習內容、任務單的開發設計,到出行中對學生隨時的點撥引導和答疑解惑,以至回校后學生展示匯報的指導都離不開教師工作。因此,學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調動各學科教師參與的積極性,在研學旅行中不僅完成組織管理的工作,還能夠更好地發揮教育教學的功能,從而提升研學旅行的成效。
建立評價反饋機制
《意見》中要求:“學校要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對學生參加研學旅行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學分管理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毖袑W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學校在做好活動設計實施的同時,也要建立和完善評價和反饋的機制。先期試點的一些地區,例如合肥市,2013年就將研學旅行納入高中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并計入2至3學分,義務教育階段則將其納入到綜合素質評價。重慶市也建立了研學旅行科學評價機制,重點開展學生研學評價和教師指導情況評價。學生評價分為收獲體會、團隊合作、行為習慣、調查訪問、探究學習等五要素。教師評價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基本品質和基本能力兩方面。通過評價反思,促進研學旅行質量不斷提高。
建立多方合作關系
全面健康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僅靠教育部門是不夠的,需要多個政府部門協作,需要社會機構參與,也需要民間助力、家長支持,形成政府機構之間、政府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機構之間、學校與家長之間多方合作關系,全社會共同構建中小學研學旅行服務體系。目前,相關配套機制和體系還在不斷形成建設當中,作為學校不能被動等待體系完善,而是要積極爭取各方力量的支持與配合,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努力推進研學旅行課程的不斷完善。
研學項目
應將活動轉變為產業
研學方式
把“游學合一”提升為
“行知合一”
研學內容
應把知識研習拓展為素
質培育
案例賞析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