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養生康養旅游的現狀
我國生態養生康養旅游發展的可行模式
我國運動休閑康養旅游的現狀
目前我國這類的產品沒有比較明確的定位,擁有這些資源的地區更多地是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觀光游客更多起來,其實游客們在名山登山,在景區漫步的時候就已經是在進行運動休閑養生了,但是因為沒有明確的定位,或者游客自身的意識不夠,導致在旅游過程中無法真正地游玩,而是在趕景點,最終導致身心疲憊。當然也應該看到現在也越來越多的景區和旅游城市努力在打造其休閑的氣質,營造一種慢生活,讓游客懂得靜下來。只是現在的做法仍然不夠,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我國運動休閑康養旅游發展的可行模式
結合成功的產品借鑒,運動休閑康養旅游發展模式主要可有以下兩種發展模式:
(1)結合當地的體育設施,或者體育運動資源,全力打造一個運動休閑賽事社區,同時把社區營造成一個閉環式的運動休閑養生地。如同英國蘇格蘭地區的圣安德魯斯小鎮。這個模式需要我們不斷地去培養地區的運動休閑吸引物,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說這個路徑也是實現全域旅游的途徑之一。
(2)以比賽為吸引物的運動休閑康養旅游,現在的很多城市馬拉松比賽也開發出了不少延伸產品,如十公里健康走的線路。這就是一個較好的發展路徑,借助賽事來吸引游客,然后通過體驗運動讓游客來感受城市的美,使得游客在身體得到鍛煉的時候,心靈也能得到升華,這一發展模式目前很多城市在使用,其中最成功的的幾個地方如青海的環青海湖自行車國際賽事,廈門馬拉松,杭州馬拉松等。
我國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現狀
目前我國大部分休閑度假旅游區一般選擇臨近城市,較依賴城市,因此經常會成為一日游度假的。另外很多休閑度假旅游區的投資者在追逐利益為目的的基礎上,假借休閑度假旅游之名,開發房地產。我國休閑度假旅游區的城市服務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這使得當地的一些度假區接待力被限制,無法滿足大批量的度假者的基本需求的現象出現。除此之外,我國一些休閑度假旅游區的服務設施也相對陳舊,服務水平低下,例如有的度假區海水浴場粗陋,許多體育運動設施破敗,游樂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度假區內的住宿設施缺乏個性特色,眾多療養院的硬件體系陳舊老化等[13]。另外我國有些休閑度假區沒有地方特色,沒有差異化,導致其吸引力不足。當然我們也有一些比較成功的休閑度假區,如深圳的東部華僑城,萬達長白山度假區,但在我國能擺脫不了房地產開發的痕跡。
我國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發展的可行模式
這一旅游產品主要以休閑度假來引導游客,提倡“慢生活”,讓游客真正地在旅游目的地以放松心態游玩。這需要對整個區域進行統籌,依托現有的自然資源,建設各種有利游客的輔助度假設施,如主題樂園,漫步道等。這種模式可以讓旅游者真正融入到目的地的生活,提高了過夜率,在讓游客休閑的同時,促進地方旅游經濟收入。目前我國這一旅游產品開發得不錯,如海南三亞,承德的避暑,麗江古城的慢生活都是較好的模式。但是當地在旅游產品開發的同時,應該重視環境的保護,尋求人與環境的和諧,同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當地整體的規劃,才能讓整個休閑度假康養旅游可持續發展。
產業融合:打造區域康養旅游產業集群
構建一系列“康養+”模式,形成康養旅游多點開花的局面,為健康與旅游融合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趧討B資源觀和產業聯動融合觀,推進康養旅游與其他現代休閑業和新型業態的全面融合,發展密切相關的休閑度假、康體療養、養生養老、旅游社區等健康產業經濟。構建一個“康養旅游產業集群”,推進和完善康養旅游產業鏈與產業集群,實現區域旅游業向休閑度假旅游的發展轉型。
案例分析
其他專題
低端產品
可以環境美化、自然山水風光、美麗鄉村為主,打造“養眼”的觀光系列基礎產品
中端產品
可以健康養生、運動康體、醫療保健、慢病康養等為主,打造“養身”的休閑、康復系列重點產品。
康養旅游產品:包括養心、養性、養眼、養老等狹義的康養,將康養環境、康養文化和生態旅游方式相結合,注重“天人合一”觀念,講求身心與環境和諧,提倡生態環保,對精神、文化和自然環境要求較高。
優勢資源依托型:依托適宜的氣候資源、醫藥資源、現代中西醫療技術資源等,將優質的醫療康復咨詢服務與旅游度假結合,以中西醫療、心理咨詢、康復護理、醫藥醫療科技、醫療設備、醫學信息、復健器材、居家護理設備、人工器官、組織工程等內容為核心。一般可分為以“治”為主和以“療”為主兩大類。
康體旅游產品:在環境優美、風景較好的地域,借助一定的運動設備、設施、場所,引入健康管理方式,以強身健體、放松身心為主要目的,以運動、休閑、娛樂為主要方式,通過游客主動參與活動以促進身心健康。有別于專業性體育項目,重在體驗性與參與性,核心元素是運動、健康與旅游。
什么是康養旅游?今年1月份國家旅游局頒布的《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將康養旅游界定為“通過養顏健體、營養膳食、修心養性、關愛環境等各種手段,使人在身體、心智和精神上都能達到自然和諧的優良狀態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總和?!?/span>
2015年,繼提出建設“美麗中國”之后,“健康中國”戰略呼之欲出,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與“美麗中國”、“平安中國”一起成為“十三五”規劃的三大關鍵詞,開啟了“大健康”時代的新藍海。同時,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2015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報告》中首次提出旅游“新六要素”,其后又拓展為“文、商、養、學、閑、情、奇”旅游發展七要素。其中,“養”就是指康養旅游。
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正式頒布了《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并確定了首批5個“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指出我國旅游業要促進旅游與健康醫療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開發多樣化老年旅游產品,建設綜合性康養旅游基地與森林養生基地等。
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出,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游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在重點村優先實現寬帶全覆蓋。
區域康養發展:突破景區景點旅游單體發展模式
康養旅游強調的是達到全面舒暢身心的目的,因此應該突破以往景區景點旅游單個獨立發展的模式,通過構建全體驗旅游產品、全鏈條旅游產業、全覆蓋旅游公共服務、全媒體營銷網絡的“四全”體系,并充分挖掘項目地與項目地之間的過渡地帶資源的康養價值,將區域打造成為一個產品豐富、產業完善、服務健全、營銷多維的“康養旅游共同體”。
我國正處在一個老年化進程越來越加快的狀況,全國老齡辦政策研究部披露,根據其測算,2020 年我國的失能老年人人數將達到4200 萬,80 歲以上老年人預計達到2900 萬。2015 年中國65 歲及以上人口為14434 萬人,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意味銀發人群對養老的需求是巨大的,這部分以養生保健為主要目的的。研究發現我國符合健康水平的人口只有15%。這一個數據是十分可怕的,以中國十三億人口計算,那么意味我國有9.1 億人口存于亞健康狀態,可以想象這些群體對健康養生的需要,他們需要的康養旅游主要應該以養生,醫療保健,休閑養生等旅游項目為主。
高端產品
可以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為主,打造“養心”的文化系列康養特色產品。
我國醫療保健康養旅游現狀
目前我國的醫療保健旅游總體還未形成規模,其發展現狀呈現起步較晚,水平不高;主要以中醫、中藥行業為依托;醫療服務受國際認證程度不高,國際醫療服務形象尚未建樹;管理不規范,相關法令、政策暫不完善;語言溝通尚存障礙。[10][14]國內經濟水平高的游客經常會出境去尋求醫療服務,這種現象對我國國內醫療水平的是一種變相的激勵,當然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東西部發展不均,一些沿海大城市的醫療水平高于其他地區,因此這樣是發展我國醫療保健康養旅游的契機。目前在我國較多以我國傳統醫療資源——中醫為依托,推廣的中醫藥康養旅游。而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都利用其醫療技術的先進水平或者其相對于其他地區較為低廉的醫療成本,借以當地的旅游資源來吸引游客,如美國、新加坡,德國,印度等地。
我國醫療保健康養旅游發展的可行模式
明確的市場定位:吸引目標市場,占據穩定客源
康養旅游產品應該遵循旅游發展規律和旅游市場的需求,分層次和成體系科學地打造,康養旅游產品應分為高、中、低端旅游產品。這些產品按一定的比例配置,滿足多層次的康養旅游市場需求,最終把項目地打造成為康養旅游目的地。
康養旅游的意義
第一,康養是實現基本人生目標的需要。從一般意義看,人人都想要健康、快樂、幸福,而養生是其實現的主要途徑。與之相比,醫療衛生倒是相對次要和補救性的,大眾化的文化娛樂、體育運動、旅游休閑也是重要途徑,但都是可以與養生密切結合起來的??咕芩劳?、追求長壽甚至長生不老也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畹瞄L還必須活得好,如果沒有健康、快樂、幸福,而是處于疾病折磨、痛苦、悲傷甚至生不如死狀態,盡管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信條,也一定不是正常人所心甘情愿的。因此,長壽同時必須要健康、快樂、幸福,養老天然包含養生,或者說養老更需要養生。
第二,康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在貧困和溫飽階段,人們的養生主要是在日常飲食起居、生產生活和休息過程中進行,目標和水準都是很低的——以至于有時為療饑、生存而不得不吃不利于甚至直接損害健康的東西,衣服、住所、用品方面則更是退而求其次,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在生活、勞動和其他活動中冒著損害健康的諸多風險,通常能夠實現不生病、不損害健康目標就可以了,如果不幸生病或健康受到損害,基本也只能聽之任之,所謂“小病靠扛、大病靠拖”——能否康復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脫離貧困、解決溫飽以后,人們就會從吃飽穿暖——或者反過來說不挨餓不受凍轉變到吃好穿好住好用好,這些所謂的好就是要有利于健康以及新潮、時尚等等,并帶來滿足、滿意、快樂和幸福等感覺。到了這個階段,人們逐步并越來越關注健康、快樂、幸福,養生成為生活日益重要的內容,就需要專門的知識、物品、設施和服務,養生產業和養生事業應運而生并快速發展壯大——規模不斷擴大,地位不斷提升,水平不斷提高,影響不斷增強。養生成為人民生活越來越重要的內容后,養生產業和事業也就會成為國家、社會、人類的重要產業和重大事業。養老也基本如此。在沒有解決溫飽、沒有脫離貧困的階段,老年人只要還能動就必須勞動——青壯年勞動人口則是連每周一兩天的周末休息都沒有,今天的廣大農民依然如此——到了實在動不了時,也只能在家休息養老。生病時也與青壯年和未成年人一樣靠扛和拖來應對,甚至因為老年人不再可能投身勞動,也不能擔負家庭的未來和希望、行將就木而更少得到治療和關照。只有到解決了溫飽、脫離了貧困后,養老才可能提高水平并形成專門制度、產品、產業和服務,例如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只有公職人員才享受退休——包括周末休息,占人口大部分的廣大農民只是在進入總體小康后才開始享受水平很低的養老補助,目前進入全面小康攻堅階段了,這種養老保障的水平依然不高——依然是沒有周末和節假日休息制度。但毋庸置疑,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包括農民——的養老及其保障、服務水平必然會不斷提高,養老產業和事業的地位也會日益提升。
第三,康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注重健康養生,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社交中,以保障身體和心理健康為出發點和目標,注意行為的科學合理性。例如,在飲食方面注意衛生和營養平衡,不暴食暴飲;在作息安排上力求勞逸結合,勞動、運動、活動時間、強度適中;在社會交往中注意文明禮儀。為了保持人民和社會的健康、文明,國家、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經濟社會管理、生產勞動組織等各個方面都會從有利于人民健康、快樂、幸福出發,縮短勞動時間,降低勞動強度,增加文化娛樂和健身休閑時間及相關供給保障,使得全社會的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健康養老更是國家、社會和人民文明程度提升的真實體現——在我國長達幾千年的歷史上,從傳說的堯舜禹蒙昧時代開始,盡管長期處于物質匱乏、貧困落后狀態,但統治者、國家、社會和人民始終倡導孝敬老人,形成“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信條,成為中華傳統文明的重要內涵。但只有到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孝敬老人才具有廣泛而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也才有條件推進健康養老產業和事業快速發展。
第四,康養旅游作為集健康、養生、休閑、旅游為一體的旅游產業,對于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有助于為旅游產業全面協調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啟示。與此同時,康養旅游“旅游+”創新發展的典范,為跨領域產業合作提供方向和思路?!秶铱叼B旅游示范基地標準》的發布,為康養旅游發展提供了依據與方向,有助于將康養旅游產業的持續推進與創新。在全球化時代,康養旅游有助于聯動旅游市場、旅游投資、旅游管理、旅游研究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打通不同行業之間的合作渠道,為跨行業旅游發展提供范例;除此之外,康養旅游還將是旅游轉型升級的重要嘗試,有利于旅游產業的橫向發展與推進。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旅游體驗化已經成為游客出行的重要需求??叼B旅游不僅應當滿足消費者生產、生活需求,還應致力于提高自身的吸引力、親和力和影響力,豐富旅游體驗元素、改善旅游體驗環境、提升旅游體驗服務、強化旅游互動,滿足外來游客的旅游體驗需求。
在會上,國內的康養旅游專家表示,發展康養旅游要著眼未來、要堅持融合發展、要堅持中國特色、要面向世界??叼B旅游發展不僅是在地居民的需要,更是外國游客的需要??叼B旅游的規劃、建設和服務應當統籌考慮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的需求??叼B旅游基地應該有國際視野,為旅游的增長預留足夠的空間。旅游管理者應投入相應的公共資源,并充分調動和整合企業、社會團體甚至國外企業的力量,為康養旅游參與者提供更加滿意的旅游公共服務。
康養旅游市場前景
我國文化養生康養旅游現狀
目前我國市場的文化養生產品主要集中在禪修旅游和道家文化養生康養旅游,如舟山普陀山的禪修文化旅游,武當山的道家文化養生旅游。目前其旅游產品一般兩個極端,一個是走高級的禪修班,這種形式更像一種培訓班,費用比較高;另一個是比較低端的類似文化觀光游,后者這種產品比較多,從產品的性質上劃分仍屬于觀光型產品。雖然這類產品被冠以“養生”一詞,但其實缺乏主動的,體驗式的參與,更多的是通過視覺感官被動地接受相關文化產品。多數的文化養生旅游產品出于初級階段,自然風光與文化資源等旅游資源的整合深度不夠,很多產品存在雷同現象,品牌特色不夠突出;微觀操作上來看,旅游產業的主體都普遍存在觀念陳舊,缺乏養生文化方面的相關專業知識??傮w來說目前我國養生文化旅游的產品類型較為單一,服務水平整體水平不高,難以滿足旅游者養生保健、體驗參與的需求。
我國文化養生康養旅游發展的可行模式
發展此類旅游產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弘揚,是對先人們總結下來養生經驗的繼承。這類的康養旅游產品應該深度開發傳統文化,如我國的道教養生文化旅游產品,可以從道教修身文化、道教醫術知識、道教膳食文化、道教養生知識等角度進行旅游產品開發,讓旅游這從全方面多角度地去了解我國的道教文化養生理念,同時體驗道家的養生方式,最終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其發展應該是以高質量的自然環境、高水平的養生保健項目、人性化全程養生服務以及和諧的養生氛圍為基礎,以深厚的傳統養生文化內涵為底蘊,融合先進的當代養生技術,打造一流的養生度假概念模式,建設養生旅游策劃目的地,最終形成組合式文化養生旅游產業集群。
模式一:特色文化驅動型
以區域特色文化為基礎,打造集康養文化體驗、康養教育、休閑度假、養生養老于一體的綜合度假區,該類項目所在地區多半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民族、宗教、醫藥、茶道、飲食、武術、體育及長壽文化等豐富文化內涵,隨著時間的沉淀與世代的傳承所保留著自身的特色。
模式二:優勢資源依托型
項目依托區域自然資源為核心進行開發,其核心優勢是具有不可復制的先天優勢資源,開發具有規?;?,且其中很多旅游資源本身就具有康養價值,如溫泉、冷泉、江河湖泊、森林山地、鄉村田園、氣候資源、濱海資源等。
模式三:康療保健植入型
文化和自然資源不突出的區域,以旅游區現有特色醫療資源為平臺或引入國內外醫療資源,打造康復治療、養生保健、慢病療養、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多功能式度假區。如SPA、瑜伽、推拿、中醫藥保?。ㄡ樉?、按摩、推拿、刮痧、拔火罐等傳統中醫療法,在中藥材種植基地、中醫院、治病中心、中醫藥博物館參觀、游覽和體驗)、現代醫療、美容等。
利好政策引導: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與“大健康”相關的產業將進入蓬勃發展期,同時各種與健康旅游有關的政策相繼出臺,將使康養旅游得到持續發展。
資源本底支撐:作為傳統中醫藥的發源地和不同宗教和傳統思想融合的國度,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中醫技術、星羅棋布的山川河流村莊、俯拾皆是的歷史名勝等有利于康養旅游發展先天條件。
中醫藥健康服務+入境旅游
目前醫療出境游火爆,醫療入境游卻仍徘徊在早期萌芽階段。隨著中醫藥已傳播到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知名度已經成為制勝市場的利器。韓國整容、泰國的泰式按摩、印度的瑜伽不光有知名度,還有制勝市場的方略。這些方略涉及醫療與旅游融合度、游客的滿意與體驗度、旅游產品的質量標準與認證以及市場營銷謀略。如何利用入境游的內外條件發展健康旅游服務產業是一個長期的命題。
加快中醫藥健康旅游國際化進程,完善和加強相關法律政策。主動與國際健康醫療旅游組織、認證機構合作對接